自古流通在商业活动中对于拉动经济、人流、物流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,监管也成为难点,鱼目混珠。医药行业的蓬勃发展在历史当中商业公司的作用不可以忽视,偷税漏税的不占主流。“两票制”有效的遏制和整合了流通的质量,去除劣币。医院“零差价”本是约束医疗机构的行为、改善民生、降低诊疗费用的其中有效手段。但由于医疗机构的强势地位“零差价”后的医疗机构或明或暗的转嫁给配送商业。
商业 商业 无商便无业
配送商业功能
1:配送
2:资金缓冲(替医疗机构垫付药厂货款)
配送商业成本
1:人员
2:基建(办公、仓储、设备等)
3:税收
4:物流
5:融资成本(贷款等利息)
配送商业盈利
靠收取上游厂家供应商的配送费,南方有的地方3个点,东北8-12个点。回款时间1个月、2个月、3个月这样,而医疗机构回款原来都在6个月、9个月、12个月甚者18个月之多。商业只有医院回款的情况下才能产生盈利。超过6个月回款的基本都游离在赔钱的边缘——赔钱做配送服务。
新的问题
由于自媒体的无形监管,有些医院之前以文件形式通知商业公司要求品种入院15%—30%返利或者返药。现在民间曝光率增大,舆论压力增加的前提下,医疗机构改为电话或者口头通知要求商业给提供返利。合规在医疗机构面前成为“口号”。难怪有人讲医改医院和医生不改就难以成功,他们才是关键所在。
试问:
1:配送商业哪里能出这么多返点给你?
2:当然配送商业可以协调上游供应商给相应返点,配送商业怎么给你出这些返点?对于配送商业的“合规”可是众多眼睛盯着呢?是不是有点“逼良为娼”的味道呢?
试问:
流通企业怎么就成了被挤兑的对象呢?
工业给配送权条件苛刻
医疗机构配送条件增多
工业压我钱、医院压我钱、贷款花利息、公司花成本,怎么花钱反而被挤兑的如此难受呢?民营商业难受、集团型商业也难受!我们不在乎为了两票首营的加班、可以忍受两票的大面积退换货、可以忍受上游、医院的埋怨和职责、可以接受家里人的牢骚,可我们不能接受不公平的条件下开展业务?
谁来告诉我这是为什么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