▍来源:药脉通
▍作者:王祥君
有一个流传很久的故事,怎么样把梳子卖给和尚。
第一种销售人员:逛了一趟寺庙,发现和尚没有头发,问了几个和尚都不需要梳子,回去给领导反馈:和尚不需要。
点评: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太厉害,用常理去考虑销售,是不适合做销售的。
第二种销售人员:来到了一个寺庙,找到了和尚,对和尚说,我想卖给你一把梳子,和尚说,我没用。那人就说,如果卖不出去,我就会失业,你要发发慈悲啊!和尚就买了一把。
点评:有点像我们现在三终端的业务员,经常给医生讲的一句话,公司有任务,帮帮忙了,是在卖同情心,这是最低级的销售方法,叫“叩头营销”,是不能长久的。
第三种销售人员:也来到一个寺庙卖梳子,和尚说,真的不需要。那人在庙里转了转,对和尚说,拜佛是不是要心诚,和尚说,是的。心诚是不是需要心存敬意, 和尚说,要敬。那人说,你看,很多香客很远来到这里,他们十分虔诚,但是却风尘仆仆,蓬头垢面,如何对佛敬?如果庙里买些梳子,给这些香客把头发梳整齐了,把脸洗干净了,不是对佛的尊敬?和尚话说有理,就买了十把。
点评:此人为和尚的香客着想,让客户提供增值服务给用户,可以说是“激发客户需求”。
第四种销售人员:也来到一个寺庙卖梳子,和尚说,真的不需要的。那人对和尚说,如果庙里备些梳子,在香客敬献香火钱的时候作为礼物馈赠给香客,又实惠、又有意义,香火会更旺的,和尚想了想,有道理,就买了100把。
点评:用顾客的用户角度来说服客户,让客户更多让利,自然有一定效果。
第五种销售人员:也来到一个寺庙卖梳子,和尚说,真的不需要的。那人个对和尚说了一番话,却卖出了一千把梳子。
此人说了一番什么话?他告诉和尚,梳子是善男信女的必备之物,经常被女香客带在身上,如果大师能为梳子开光,卖给香客,成为她们的护身符,既能积德行善、又能保佑平安,很多香客还能为自己的亲朋好友请上一把,保佑平安,弘扬佛法,扬我寺院之名,岂不是天大善事?就这样,寺院买了一千把,取名“积善梳”、“平安梳”,由大师亲自为香客开光,生意十分兴隆。当然,开光所捐的善款也不菲啊!
点评:不仅能迎合顾客心理,还能提供给客户赚钱的道具,推销效果自然不会差。
把梳子卖给和尚的故事,一直是很多销售培训上津津乐道的案例,一直是朋友圈鼓励推销人员的心灵鸡汤,我们很多地县总也乐此不疲,把类似“梳子”般的产品卖给医生,并且引以为豪。
其实,梳子卖给和尚,从始至终就是个谎言。
为什么这么讲,看马云有一次接受媒体采访时怎么评价这个谎言的。
马云回忆,一次公司销售人员在培训,他去看了一下,发现培训老师在讲怎么样把梳子卖给和尚,他听了5分钟,非常生气,就把这个培训老师给开除了。
因为马云觉得这是骗子,和尚本来就不需要梳子,把产品卖给哪些不需要这个产品的客户,这是骗术,不是销售之术,这是对公司价值观的巨大的挑战。
仔细回味,我们医药三终端的地县总,是不是经常把并无临床确切疗效的产品,卖给基层大夫,引导大夫处方给并不需要这种产品的患者。
其实,这是对医疗服务价值观的挑战,医者仁心,治病救人,本是善举,提供产品传递价值是我们医药人的初心,把没有价值的产品卖给无需要的用户,不是销售之术,是忽悠之术,是骗术。
正如马云所言,把梳子卖给和尚,就是一个天大的谎言。
医药行业未来的价值何在,从韩国医药代表看中国医药行业的销售代表出路在哪,了解行业发展趋势,明确个人发展方向,如何做好优秀的地县总。